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

從生命史看生涯發展的幾個觀察

生命史的分析如何有助於釐清生涯發展的路徑?

例一:我看許純美現象 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liuhuang/12756238



例二:我讀「姐姐的守護者(My Sister's Keeper, Jodi Picoult,林淑娟譯,台灣商務印書館)」。

*家庭是一個錯綜複雜的組合體,我們很難用簡化的方式去思考它的功能。

*道德遠比倫理重要,而愛遠比法律重要。
*生命的品質VS生命的尊嚴

*一個十三歲的女孩有沒有能做如此重大的決定;醫療自主權?

分組討論

家庭對生涯發展的影響;想一想,你的父母親、兄弟姊妹、其他你認為重要的親人(如祖父母、姑舅阿姨等),他/她們如何影響你的人生?

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

重要通知-09/22(週一)1、2堂大日生涯規劃暫停一次 其他正常上課

各位同學:
9月22日(週一)上午1、2堂劉黃麗娟老師「生涯規劃」課程,因公假暫停一次。很抱歉沒能於上週公佈。下週9月29日之課程照常舉行。

9月23日(週二)晚間及9月26日(週五)上午的課程均照常舉行。

另外9月23日晚間13、14堂「全球化與勞資關係」之教室改為B213,請大家告訴大家。

祝 週末愉快!

劉黃

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

從海角七號看生涯規劃與發展

海角七號

http://tw.youtube.com/watch?v=XGrzY_AVfpo

年少的魏德勝

http://blog.yam.com/tonyblue/article/17298750

他處於何種成長情境?為什麼說看透了人性?

「五專的學習對我沒什麼用,但是很多同學愛打架,逞兇鬥勇的往事倒是很難忘。有一回,同學得罪地方角頭,對方揚言要來抄宿舍,學校當時規定學生都得住宿舍,大難臨頭,有人半夜抱著蚊帳,隨時就要火拚;有人卻怨聲載道,嚇得想要落跑,你立刻就明白了什麼叫做人性。」


他如何啟動電影夢?

「以前我根本不看外國片,看的只是成龍之類的港片,不迷電影,也不愛電影。直到當兵時遇上一位世新電影系畢業的同伴強拉著我去MTV看了一部義大利導演 塞吉奧.李昂尼的《四海兄弟》,我才眼界大開,原來這才是電影,電影可以這麼感人,可以帶給觀眾這麼多的人生回想,年少的意氣風發,到頭來卻還只是烏合之 眾,大難一來,還是四處奔逃,我深受感動。但是自己啥都不懂,更不敢說要自己去拍電影,但是我就想要留在台北,等待發展的機會。退伍後我賣過納骨塔,送過保單,還有倉儲管理,也到賽鴿雜誌拉廣告,名稱是要寫稿的編輯,其實就是做業務拉廣告,直到有人介紹我去電視台的閩南語劇組打雜,才勉強入了行。我受不了電視劇的因陋就簡,預算、編制和拍法都很草率,很失望灰心。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下,在金鰲勳導演的《傲空神鷹》劇組中,開始做了十幾天的助理場記,我其實不懂場記要做些什麼,但是朋友說沒關係,教一下就會了,因而認 識了不少攝影助理,大家相互拉拔介紹,先是日本導演林海象來台拍攝《海鬼燈》,需要會開車的製片助理,協助他拍片的楊德昌導演看我工作勤快,又會寫劇本 (已經以《賣冰的兒子》獲得了優良劇本獎),《海鬼燈》拍完之後,就拉拔我從《麻將》助導幹起,就這樣入了行。」


面對困境的選擇是什麼?
http://tw.youtube.com/watch?v=dWyPq1A21Uk&feature=related (5:40)等待與煎熬。
「我沒有害怕是因為我無路可走,我只能走這條路。因為我不會做其他的事,我只會做這個。我完全沒有想要當導演的這個心情,只是有幾個故事想講。而這幾個故事又是我體會最深的,我必須學習怎麼拍戲,然後把這個故事講出來。只是這樣子。

「我失業,但我不當無業遊民,我每天晃咖啡店,但我並不倦怠,閒暇了半年,我完成了三本偉大的劇本,幾乎可以比美你充滿生氣的向日葵、渴望休息的「寢室」和絕望至極的「烏鴉麥田」一樣都讓人有精采的聯想。。。」(小導演失業日記,小魏,時報,2002)

全球化與勞資關係 Globalisation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

教學目標、方法與效益
目標:明日的工作在哪裡?全球化趨勢下,我們如何面對傳統工作不斷地流失而新興工作型態興起的現象?
引領學習者共同了解全球化究竟呈現出哪些現象?這些不同的現象如何影響全球企業與組織?而面對21世紀的全球化現象,工作型態與勞資關係已經產生哪些變革?未來我們又該如何面對變革中的工作世界?

教學目標、方法與效益

•學習方法: 運用講解、互動式討論、分組報告及企業參訪等多元方式進行。
•評量:平時表現50%(含出席20%、分組討論及報告30%〉、期中作業20%、期末30%。
•學習效益:協助學習者理解全球化而非一味地畏懼或者反對全球化;了解並掌握變動社會中的工作型態與勞資關係,以及我們如何具體地支持並倡議公平球化?

課程大綱及教學進度

•第一週 導論I (課程說明、需求了解、互動規範建立)
•第二週 導論II (回饋、進行分組)
•第三至五週   從政治、經濟與社會面向探索全球化
•第六週     全球化與人口遷移
•第七至八週   全球化與工作世界
•第九週     期中作業
•第十至十一週  全球化之下的新工作型態(企業參訪與心得分享)
•第十二至十三週 多元工作型態與勞資關係
•第十四至十五週 國際勞工組織與公平全球化
•第十六至十七週 建構公平全球化的社會議程
•第十八週    期末筆試評量 

關於全球化的正反論調
我為什麼反對全球化
香港勞權團體反全球化
http://tw.youtube.com/watch?v=wMwhi0pEYtg
我為什麼支持全球化
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談全球化與在地思考
http://tw.youtube.com/watch?v=U2yQNNDjIf0&feature=related
從台灣看印度
http://tw.youtube.com/watch?v=ZQexja75YvI&feature=related

Google創意工作空間
http://tw.youtube.com/watch?v=eO7tcpvElUI&feature=user

大前研一經濟預測
http://tw.youtube.com/watch?v=Ygc6k8Fn0mQ&feature=user

21世暨大學生的基本配備
http://tw.youtube.com/watch?v=EuOwJRwFcuI&NR=1

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

關於生涯規劃與發展課程的回應

我把大日及進修部同學們的回饋看完,同時簡單做了分類:


首先,對於火星文或紙上一片空白或寫著建議「快點下課」的同學,我很擔心你可能選錯了課目,虛擲我們彼此的時間,建議你把握時間,認真選一門你覺得有興趣的課。


其次,關於上課目標的期待,仔細思考,覺得還相當多元。我認為會用心給我回饋的,是對這門課有期待;例如希望能更加了解自己、強化自己的受僱力(或就業力/employability)、多方了解職業與企業動態、透過學習而強化寫作與溝通能力,讓自己於就業市場更具有競爭力。其實,除了這些方向之外,我想,更加認清生涯的幾個面向,以及如何理解生命中的優先順序,應該也很重要。所以我要強調,這門課不是就業保證班,而是如何因為了解自己、身處的環境、理解個人如何改變、如何從他她人的生命故事中看到途徑與方法,換言之,我認為生涯規劃與發展的學習是要讓自己更坦然面對未來,有勇氣、有目標、有熱情,勇往直前。



關於學習方法;有些同學很擔心分組討論與上台報告,擔心隨機分組不易討論,我會更謹慎地運作分組並注意同學之間的討論氣氛,而且我們主要運用上課時間進行討論,避免同學於課後無法聯繫的問題。


關於評量的方式與所佔比例;我建議平時50%(含出席20%、分組討論與報告30%),期中20%期末30%。至於方式,期中為撰寫一份「最能看出自己潛質與企圖心的履歷加自傳」,期末則為口試與筆試自行選擇。


關於參考書及或者教材?大多數同學都支持不用教科書,而是多方取材,這點的共識度頗高。



關於企業參訪,除了時間或許很難安排到盡如人意之外,大多表示期待或樂意接受。只是因為同學的科系多元,未來無論選擇哪一個企業,都無法盡如人意。因此,企業參訪將考慮以自由參加的形式,但放棄參訪的同學,必須以讀書報告代替。


此外,我會根據上課時與同學的互動與反應而調整大綱,我們要常常回過頭來檢視,是否這種上課方式,能夠讓我們往設定的目標前行。



最後,希望我們能彼此信任,一起經歷這十八週的學習之旅。

參考影片: Steve Jobs 於史丹佛大學的演講 中文翻譯

戲上演了 歡迎大家收看

開學前的週末,從七樓研究室茶水間往外望,就是停車場。下午時分,許多入住宿舍的人車熙攘,沉默了兩個月的校園,頓時有了生氣。是車聲,也是呼喝聊天的談話聲,好似戲要上演前的台前幕後。校園裡多了許多稚嫩臉孔,也許像剛破殼的黃毛雞子,是否也感受到這整個空氣與氛圍的確不同於國高中的義務教育;是否,她他們也能感受到那麼一些自由想像與探索的空間?

我們的校區不大,活動範圍就在樓層之間,但我總期待,經過這四年,她他們終會跨越既有的框架,去成就另一番人生。

我不相信,學校排名決定一切;我更不相信,社會建構的偏見會決定未來的生涯發展。生命史的訓練告訴我,每一個人都是改變的主體,而生命的精采度,不是躺下去時的榮景,而是人生過程如何轉折、如何沿途披荊斬棘、如何體驗一路的高低障礙、又如何學習對未知心生敬畏而謙卑感謝?

自從我於二月份當了開南的社會學工迄今,我的生命故事就和此地的孩子相互交錯;我們一起打造學習地圖,一起走完18週的學期旅程。猶記得最後一堂課結束時,我其實深深地呼了好大一口氣,不是如釋重負,而是深深地感受到為人師的臨淵履冰;就像吹笛人的引領,孩子們該如何跟隨?直到現在,我還是心驚的、猶疑的!

眺望絡繹於宿舍與停車場之間的人群;那攜手的、扛負重物的、幫忙打傘的、提籃拎包的,就這樣不絕於途。她他們如何期待大學人生?家人與朋友支持嗎?猶豫不決嗎?抱怨沮喪嗎?開學時,我如何在這些雜陳情緒顯示的表情中去吹好我的笛子?

套一句王偉忠的台詞:戲上演了,「歡迎大家收看!」